隨著生成式AI興起,越來越多創業者手握AI圖像,幻想能一鍵變出產品。然而,AI生成圖真的能直接投入設計與量產嗎?這篇文章將用我們產品設計公司的實戰經驗,為你釐清常見誤解,並帶你認識從0到1的設計開發流程。
誤解一:AI畫的圖就等於產品設計?
現在很多創業者、電商老闆,拿著AI畫的圖就想找廠商打樣,以為這樣就完成設計了。但事實是,AI圖只是個視覺起點,它沒有考慮尺寸、公差、組裝方式、材質限制、模具方向等專業細節。距離能實際製作還差得遠。
實際會遇到的問題:
-
沒有標示尺寸與結構邏輯
-
圖面太理想化,無法拆件生產
-
忽略人體工學與使用者需求
我們就曾遇過客戶拿 Midjourney、Chat GPT生成的圖來詢價,
結果整個造型根本不能生產,最後只能重新設計
一些「看似合理的組合,實際卻無法量產」的經典案例。
【圖1:錶帶材質融合設計】
金屬、橡膠、水晶等材質融合在一體,未考慮製程限制與成本現實,實際量產不可行。「該設計結合了剛性與彈性材料,但缺乏模組化與分件邏輯,導致無法模具成型或替換維修。」大理石紋印刷在軟材表面,會隨伸縮變形。半透明與漸變顏色工藝良率極低。
【圖2:戒指(發光樹脂與木紋結合)】
材質呈現非常夢幻,甚至帶有發光效果,但實際上這類結構(如木材、金屬與透明發光樹脂的融合)無法用一般製程穩定生產,且熱脹冷縮差異大,難以長期使用。
【圖3:半透明電路圖樣錶帶設計】
錶帶採半透明電路紋理設計,營造科技感,實際上僅為視覺裝飾,無真實電路功能。其走線寬度與排布方式與真實FPC(軟性電路板)完全不符,且若真為電子元件,其顏色應隨材料與封裝層而有所不同。設計亦未考慮電量來源、保護封裝與彎折耐久性,難以應用於實際穿戴裝置。
【圖4:透明外殼手機】
一體成型透明外殼雖吸睛,但完全忽略內部結構與生產工藝,難以組裝與散熱。
「且若採用全透明設計,會暴露內部零件,造成用戶觀感或 EMC 遮蔽問題。」
誤解二:產品設計流程可以省略?
很多人以為設計師只是在美化圖像。事實上,真正的設計工作從確認「能不能做」開始。
設計師的責任包括:
產品設計不是畫個圖就好,它有一套完整流程,是工業界多年累積出來的標準 SOP:
-
概念設計(草圖與外觀討論)
-
結構設計(確保可組裝與耐用)
-
3D建模與工程模擬
-
打樣驗證與修正
-
試產流程(EVT / DVT / PVT)
-
包裝設計與視覺整合
這些步驟不是做漂亮而已,是為了讓你的產品能順利模具開發、生產不出錯。如果你少走一步,後面可能得花雙倍時間與預算來補救。
誤解三:AI什麼都能做?它是設計萬能解藥?
AI確實很會生圖,但它不懂怎麼讓東西真的「運作」。它不會考慮使用者習慣、不懂生產製程,也不懂安全規範。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快速激發想法的工具,但不能當它是完整的設計師。
賈伯斯說過:「設計不只是看起來怎樣、摸起來怎樣,設計是它怎麼運作。」
“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. Design is how it works.”
這句話放到AI時代依然適用。
我們怎麼協助你從0到1?
我們不是反對AI圖,而是用它當參考,挑出合理方向,再由專業設計師用正確的流程來重建出能生產的版本。
我們提供的設計服務包括:
-
外觀與結構設計的整合方案
-
打樣模型與模具前期技術評估
-
從EVT到PVT的試產支援
-
完整的視覺包裝與3D動畫
你可以有創意沒問題,但交給我們,把你的創意一步步變成真實產品。
常見問答 FAQ
Q1:AI生成圖可以直接做產品嗎?
A:不行,大多不具備工程可行性,須由設計師重構模型。
Q2:產品設計流程需要多久?
A:視複雜度而定,從概念到試產平均需2~6個月。
Q3:產品設計收費怎麼計算?
A:依據設計階段(外觀、結構、動畫等)與修改次數報價。
這篇文章希望幫助創業者釐清 AI 與實際產品設計之間的落差。創意是起點,但專業讓它落地。若你手上已經有AI圖或產品概念,歡迎與我們聊聊,我們將協助你真正啟動開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