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生成圖能直接做產品嗎?從產品設計流程揭露三大迷思
隨著生成式AI興起,越來越多創業者手握AI圖像,幻想能一鍵變出產品。然而,AI生成圖真的能直接投入設計與量產嗎?這篇文章將用我們產品設計公司的實戰經驗,為你釐清常見誤解,並帶你認識從0到1的設計開發流程。 誤解一:AI畫的圖就等於產品設計? 現在很多創業者、電商老闆,拿著AI畫的圖就想找廠商打樣,以為這樣就完成設計了。但事實是,AI圖只是個視覺起點,它沒有考慮尺寸、公差、組裝方式、材質限制、模具方向等專業細節。距離能實際製作還差得遠。 實際會遇到的問題: 沒有標示尺寸與結構邏輯 圖面太理想化,無法拆件生產 忽略人體工學與使用者需求 我們就曾遇過客戶拿 Midjourney、Chat GPT生成的圖來詢價,結果整個造型根本不能生產,最後只能重新設計 一些「看似合理的組合,實際卻無法量產」的經典案例。 【圖1:錶帶材質融合設計】 金屬、橡膠、水晶等材質融合在一體,未考慮製程限制與成本現實,實際量產不可行。「該設計結合了剛性與彈性材料,但缺乏模組化與分件邏輯,導致無法模具成型或替換維修。」大理石紋印刷在軟材表面,會隨伸縮變形。半透明與漸變顏色工藝良率極低。 【圖2:戒指(發光樹脂與木紋結合)】 材質呈現非常夢幻,甚至帶有發光效果,但實際上這類結構(如木材、金屬與透明發光樹脂的融合)無法用一般製程穩定生產,且熱脹冷縮差異大,難以長期使用。...
閱讀更多